《三字经》教案

第一课

一、教学内容: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二、课程类型:

综合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通过朗读、背诵经文,体会《三字经》中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1.2能熟练地朗读经文,体会和理解经文的大意;

1.3让学生知道教育和学习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引导我们成为有用之材。

2.故事目标(孟母三迁\孟母断机\五子登科):

2.1听故事,复述故事;

2.2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孟母的故事;

让学生知道教育和学习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引导我们成为有用之材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

2.多媒体教学;

3.启发式教学;

4.问题教学等。

六、教学时间:

40分钟

七、教学步骤:

导图:导入—→简单介绍《三字经》—→经文诵读—→内容讲解(疏通大意、故事环节)—→总结下课

1.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师生互致鞠躬礼问候。

同学们,一说到《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大家几乎都会背了,但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呢?从今天开始,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学习。

2.《三字经》介绍:

Ø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Ø 《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Ø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都是我国优秀的蒙学读物,并称为"三、百、千"

Ø 一般认为作者是宋·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注: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的《三字经》增订本,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流传最广的版本。

Ø 全书还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老师要明确):

1-10教育学习、11-25中国历史和26-30劝学。

第一部分细分为12教学之道3孝悌之义4-6名物常识7-10古人的学习典籍

 

3学习:

3.1诵读原文

ü  看文听录音

注意: 让学生头正身直看着大屏幕里的字,不要让孩子翻开书看拼音。

ü  老师领读

注意:第一遍 领读正音;

第二遍 领读 遇到形声字、常用字中的生字,适当给学生分析下字形、字义,如果是生僻字认识就好。

      第三遍 领读,变换节奏读

ü  个别学生领读\接龙读\男生女生大比拼等;

ü  全体学生齐读。 

 

3.2经文讲解(疏通大意+讲故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同学们,声音不仅洪亮,还也很流利,值得表扬!讲解之前,老师先请一个小朋友到前边来帮忙。(模仿甲骨文的“人”形,让小朋友侧面站立,双臂向前下方伸直)

同学们,我们仿照他的造型可以造出来一个字,老师边描述边把甲骨文的“人”字画在黑板上。

同学们,这个字,就是“人”字,一个侧面站立的,双臂向前下方伸直的人。同学们,我们最早的汉字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以后我们还会学习。大家画一画。

 

 疏通大意步骤(按照PPT分段讲解): 读一遍。疏通。总结大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注释] 初:初生之物。性:指人的本性。相近:相差不远,差不多。远:相差太远,有很大的差别。

[译文] 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不一样,人的习性才产生差别。

同学们,跟老师读一遍。

引导发问:有的人生来就品性不好,长大后喜欢骗人、偷东西、抢东西吗?

有的人生来就讲礼貌、懂礼仪、品德好、学习好吗?

《三字经》是怎样告诉我们的呢?“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每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善良的。那为什么有的人长大后就品学兼优,而有的人会成为坏人(坑蒙拐骗偷)呢?那是因为:性相近,习相远,我们“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不一样!

比如:有的小朋友特别喜欢读书,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总是捧着书看;有问题就及时请教老师或者家长;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培养自己好的生活习惯,学习礼貌、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发现自己有不对的地方立刻就会改正,你们说这样的孩子会品学兼优吗?

相反,有的小朋友只爱玩儿玩具和游戏、吃好吃的、睡大觉,上课听课、下课不完成作业、放学后回到家不读书反而抱着电视(电脑、手机),家长和老师教导他,他非但不听,还怨恨家长和老师;这样的孩子会品学兼优吗?

 这两种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未来呢?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注释] :假如。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不好的改变。专:有恒、专心。

[译文] 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不对他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引导,那些善良的性情就会慢慢地发生改变。因此,教育孩子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专心教导。

同学们,先跟老师读一遍。这几句话告诉我们:小的时候,如果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引导,我们那些善良的性情就会慢慢地发生改变。因此,教育孩子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专心和坚持。而我们小朋友呢,也要坚持,有恒心,去学习礼貌礼仪、学习知识、学习怎样与他人相处。

下面我们要学习几个小故事,我们看看小故事里的孩子是怎样做的,他们长大后有哪些成就呢?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注释]

1)    孟母:亚圣孟子的母亲。

2)    择:选择。

3)    处:居住的地方。

4)    机杼:机,织布用的木架子;,织布用的梭子。机杼,本指织布机,这里则指用织布机织出的布。

[译文]

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经一连搬过三次家。有一天,孟母正在织布,看见逃学回来的孟子,就拿出刀子,把快要织完的布剪断了。以此来让孟子知道读书如织布,中断了就会一事无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注释]

燕山:原名窦禹均,幽洲人,因为当地名属燕,所以又名燕山。

义方:指良好的家训。

[译文]

五代时期,有一个叫做窦燕山的人,教育孩子有很好的方法,他的五个孩子都很有成就。

【老师扩展阅读】(选讲给学生听;如果安排成试听课,可讲给家长听)

窦燕山是五代时期的一个人,是历史上一个真实人物,他出身于富豪之家,非常有钱,但是窦燕山人不怎么样。虽然他很有钱,但是他经常傲物,这个财不是才气的才,而是财富的财,还小心眼,还见难不救,反正这个人不怎么样。窦燕山年到三十,膝下无子。有一天在梦里梦见了自己的父亲,父亲教育他:你现在的为人处事不好,你应该改过,要乐善好施多做好事。醒过来以后,窦燕山接受了父亲的教诲,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仗义疏财,修桥铺路,济难扶困,变成了人人都夸赞的好人。不久以后,就有了五个儿子。那么按照传统的说法,年过三十才有子,在古代几乎就是中年得子了,而窦燕山牢牢记住自己的教训,精心地教育这五个孩子。后来,三个孩子中了进士,两个中了举人,这就是五子登科这个成语的来历。

 

故事环节的步骤:(故事有3个,挑1-2个重点让学生复述即可)

视频——师复述要点——个别学生复述要点

以《孟母断织》为例,引导复述故事要点

    我们故事的角色都有谁?——孟子和他的母亲

    孟子贪玩儿偷偷跑回家的时候妈妈在做什么?——织布

    孟母看到孟子不好好上学跑回家来做了什么?——拿出一把剪刀,把马上要织好的布一刀剪断了

    孟母为什么要这么做?——告诉孟子学习和织布一样,布要一寸一寸地织,学习也要一点一点地积累,如果中断,就像我剪断这要织好的布一样,最终一事无成,十分可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3.3 故事时间(经文中讲解)

故事一:孟母三迁

【文言文】

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注】孟轲(),即孟子,国人,是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号:被称为。

处子:安顿儿子。

贾()人:商人。

卖:叫卖。

):迁移。

学宫:学校。

其嬉游乃设)豆,揖让进退:意思是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揖:作揖。

及:等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卒:终于。大儒:圣贤。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意思是说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渐化,逐渐濡染。

【译文】

孟轲的母亲,被称为孟母,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小的时候,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说:这不是我的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于是孟母就带着孟子离开了,搬到了市集旁边。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玩起了商人做生意的游戏。孟母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再一次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玩起了祭礼、作揖、进退朝堂的游戏。孟母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在那里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白话文】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小的时候,家住在坟地的附近,经常能够看到别人家办丧事。孟子看得多了,就开始模仿起来,把模仿办丧事当成游戏玩乐。孟母看到这个场景,就说这里不适合安顿儿子,于是就带孟子搬到市场附近住下来。

 搬到市场附近不就以后,孟子又开始学着大街上的商人叫卖东西,孟母又说这里也不适合安顿我的儿子,觉得这样的环境也不利于小孩子的成长。

孟母又把家搬到一个学堂旁边。孟子天天看着人家读书习礼,也跟着摇头晃脑地读了起来。孟母看到后,觉得这才是一个适合小孩子居住的好地方,于是就安心住了下来。孟子在学堂氛围的熏陶下,开始喜欢上了读书。他通过刻苦学习,后来终于成为了一位圣人。

 

 

故事二:孟母断织

【文言文】ppt中节选了文言文中的一部分,可选讲)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选自《列女传》

【注释】

1)   既:已经。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自若:一如既往,依然如故。以:用。

2)   子:古代指你。斯:这。知:同。是以:即以是,因此。则:就。

3)   斯役:指服贱役的人。何以:即以何,凭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而前置。

4)   中道:半道。宁:难道。衣:穿衣,名词作动词。夫子:丈夫和孩子。

5)   堕:通,放松。虏:奴隶。

6)   :早晨。夕:泛指晚上。道:法则、方法。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丝,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说:跟过去一样。孟母用剪刀剪断织好的布。孟子很害怕,就问他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安宁,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免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跟依靠着织布为生有什么不一样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人如果荒废了生产家里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松了自己的修养和德行,那么一家人不做强盗小偷就只能做奴隶劳役了!孟子吓了一跳,自此,孟子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休息,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大学问的人。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教材故事】

孟子小的时候很贪玩儿,有一天,孟子从学校偷偷地跑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回家,就问他:你怎么没放学就回来了?孟子说:读书很没有意思,我不想再读了。孟母一听,从织布机上站了起来,拿出一把剪刀,把马上要织好的布一刀剪断了。

孟子一看,十分不理解,就问妈妈为什么这样做?孟母说:我这样做是想让你明白,学习和织布一样,布要一寸一寸地织,学习也要一点一点地积累,如果中断,就像我剪断这要织好的布一样,最终一事无成,十分可惜。

孟子听了母亲的话,感到很惭愧,从此非常勤奋地跟着老师学习。长大后,孟子终于成为有大学问的人。

 

 

4.小结及练习题(见ppt

再读一遍,老师总结本课内容。

5.作业

分享故事给家人或者朋友听,以后我们举办讲故事大赛,看谁讲的故事生动有趣!

 

老师扩展阅读

 

12教学之道,是在阐释一些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的最基本的为人与为学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人为什么要学习,以及学习的首要内容是什么。这是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根本之所在,即我们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穿衣吃饭,而是修养自己的身心。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更加完美的人。

3- 6孝悌之义” “名物常识主要讲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些最基本的常识,这其中既包括伦理道德方面的常识,也包括社会以及自然知识方面的常识;

7-10古人的学习典籍是讲修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治学次第。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相关的典籍浩如烟海,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要想全部阅读,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没有必要的事情。所以,从何处入手,沿着一条什么样的路径去学习,才能事半功倍,也就是说,哪些书是必须要读的,应当按照一个什么次序来读,才能够既保证对传统文化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又不至于成为一个深陷于故纸堆中不能自拔的书呆子,对于一个求学者来说,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三字经》的这一部分,就解答了这个问题。

11-25中国历史,也是《三字经》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分,是通过一种轻松活泼的语言,高度凝炼的方式,概述了上自三皇五帝的数千年中华历史的兴衰变革。这一部分是《三字经》中最为重要和精彩的部分,以至于被后人称之为袖中通鉴纲目

26-30劝学比较简单,是一些古代优秀人物的读书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