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教案
第二课
教学内容: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课程类型:
综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理解本文的核心词语——“呼、命、教、责、勿缓、勿懒、敬听和顺承”。
(2)能熟练地朗读经文,理解经文的大意。
2.故事目标:
知道“啮指痛心”的故事,在老师的引导下复述故事,能够举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3.德育目标:
(1)让学生体会“孝”,告诉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本文中学到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核心词语“呼、命、教、责、勿缓、勿懒、敬听和顺承”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
2.多媒体教学;
3.启发式教学;
4.问题教学等。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步骤:
l 组织教学
l 诵读原文(复习前面学过内容;分版块诵读)
l 讲解新知(导入;原文诵读;讲解,涉及奇妙的汉字和主题故事)
l 中华儿童小礼仪(情景剧表演;情景剧分析及成长感悟)
l 练习巩固(再读一遍原文;小火车接龙;测试题)
l 展示成果(背诵原文)
l 老师总结以及布置作业
具体教学详案如下。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师生互致揖礼问候。
二.诵读原文
(一)复习:主要以诵读的方式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可选全班齐诵、个人背诵、男女生对读(男生一句,女生一句)、接龙读(每人一句)、师生接读(老师一句,学生一句)等方式。
(二)读经:老师领读第2-10课。老师领读时可以吟诵、变节奏、带动作等方式进行。
备注 这个环节的目的: (一)
复习前一次课的内容,了解学生对前一次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
分章节带着学生熟读《弟子规》中的一部分内容,逐渐让学生熟读成诵。(为了不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老师切记不要逼着孩子死记硬背) 每节课诵读的内容,我们按课时数把《弟子规》全书分成三部分:①第1-10课 总序、入则孝、出则悌;② 第11-20课
谨、信;③ 第21-30课 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诵读原则: 学过的内容——变化各种诵读方式让孩子们自己诵读; 没有学过的内容——老师领读,或者小老师(表现突出的孩子)领读。 具体做法举例如下: 例1: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第4课。一上课先复习第3课的内容。然后诵读第1-10课,前边3课学生读,后边7课老师领读。 例2: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第13课。一上课先复习第12课的内容,然后诵读11-20课,前边2课学生读,后边8课老师领读。 例3: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第25课。一上课先复习第24课的内容,然后诵读21-30课,前边4课学生读,后边6课老师领读。 |
三、讲解新知:
(一)课堂导入:
读经完后,上节课我们讲到“首孝悌”,这节课咱们先一起学习“孝”。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孝呢?(只问不答,学完这节课总结的时候再答。)
(二)诵读经文
ü
看文听录音
注意: 同学们,把书合上放在桌子的左上角,头正身直,我们听录音,眼睛要跟着老师的指挥棒(教鞭)走。
ü
老师领读
注意:
第1遍 领读正音;
第2-3遍 学前没有识字基础的儿童在领读时注意变化节奏(高低、快慢)和动作(拍手、跺脚)等方式读;
ü
第四遍师生、男生女生接读;个别学生领读;
ü
第五遍全体学生齐读。
(三)经文讲解
1.“父母呼,应勿缓”
先跟老师读一遍,“父母呼,应勿缓”。
奇妙的汉字——父
抛出问题:“父”是什么意思呢(让学生说说)?这个字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
解析字形:我们先看奇妙的汉字——“父”的古文字形,像一只手(侧面的手形)拿着石斧一类的工具,在劳动或打猎;也像一手举杖教训子女的样子。
动笔画字:小朋友们,拿起笔,跟老师把这个“父”字的甲骨文字形画一画吧。
“父母呼,应勿缓”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回应。
小朋友,想想我们平时做到了吗?提问有谁在家里能做到父母呼,应勿缓?
比如像图片中:有的小朋友经常打电脑游戏,而且还戴个耳机,父母叫更不理了,往往还会不耐烦,有时候父母一看,戴一个耳机,也不听,过去拍两下:你烦不烦,我这一关游戏没过去,你看,我被人打死了。你们觉得这样可以吗?
此处,可以引导小朋友举例子。
小结:长辈叫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立即停下手里的事情,快步走到他们面前,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您有什么事情吗?”
2.“父母命,行勿懒”
先跟老师读一遍,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有事交待要立刻去做,不可推脱或偷懒。
老师举例:
1)
妈妈说:“孩子,你去打扫下卫生”,我不愿意去。
2)
妈妈在洗衣服,说:“孩子,帮我拿个衣架过来”,我很快帮妈妈拿了过来。
3)
爷爷说:“小明,帮奶奶擦下桌子”,小红把桌子擦得很干净。
4)
在景区游玩的时候,妈妈说:“小明,这个地方好看,爬上去,妈妈给你拍张照。”小明该怎么做呢?
3.“父母教,须敬听”
先跟老师读一遍,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时,应恭敬地听。
【小故事·孟母断织】
【文言文】
孟母姓仉(zhǎ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白话文】
孟母姓仉氏,是孟子的母亲。丈夫死后,和儿子孟子生活在一起,为了教育儿子曾经三次搬家(见孟母三迁)。到孟子年龄大一点,临近放学时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孟母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气愤,用剪断织布机(上的布),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织布机(上的布)。”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4.“父母责,须顺承”
先跟老师读一遍。爸爸妈妈有时为什么批评我们,甚至会打我们?(让孩子们说)爸爸妈妈是不是因为好玩,因为无聊才批评我们?有没有爸爸会这样做:今天天气不好,心情有点儿郁闷,小明你过来,让爸爸打几下(模仿爸爸的语气)?没有吧?
当我们做错事,爸爸妈妈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让孩子们说)
引导孩子们说出: “爸爸妈妈,对不起,我错了,我一定改!”
总结:我们做错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顺从接受,并反思:错在哪里?如何改正?
不要顶嘴强辩,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四)故事时间:(二选一)
1.老师讲“啮指痛心”的故事。
“父母呼”,父母呼唤孩子,我们都知道,每一声呼唤里面是有情感的。在中国史籍当中,就有着很感人的记载。曾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有一天,曾子进山打柴,他妈妈留在家里。突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拜访曾子,他妈妈见到一个陌生人来找自己的儿子,一下子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就咬了自己的手指。这个时候在山上打柴的曾子,就感觉自己的心一抽、一疼,马上就想是不是妈妈有什么事?是不是妈妈在叫我?于是赶紧背着打好的柴,急匆匆地返回家里,跪问母亲:母亲,我刚才心一抽一疼,是不是您老人家有什么事?妈妈就说:刚才有客人忽然来到,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又怕说得不好,让人家觉得不符合规矩,我没有办法,就只好咬着手指盼你回来。这就是我们史籍当中记载的故事。你看,有时候母子之间心灵相通,这一种呼唤,连声音都不需要。这就是中国传统对于“父母呼”,对于父母和子女之间这种亲情的一种非常感人的描述。
【文言文】
曾参,字子舆[yú],事母至孝。参曾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后人系诗颂之,诗曰:“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2.讲完以后问学生“是谁+什么时间+在哪儿+发生了什么事”,之后引导学生一起复述故事。
3.让学生讲讲自己有没有和父母心有灵犀的例子。
四、中华儿童礼仪(演练活动):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1.学生表演:
当父母亲叫我们的时候,回答“干嘛、做什么、很烦耶”这些字眼。
2.引导学生:
“这样有没有礼貌?”、“如果你是父母,你听了高不高兴?”
3. 老师讲解:
(1)告诉学生当父母亲叫我们的时候要马上向前说:“请问您有什么事?”
(2)父母亲交代完后要说:“是的,我马上去做。”接着立刻去做,不可以拖拖拉拉或偷懒。
(3)做完后再问一次:“请问还有事吗?”
4.请全体学生先一同练习,再请个别学生出来扮演父母亲和孩子,让学生练习为人子女应有的态度和对话。
如果面向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可以加入下面的环节。
孔子觉得怎样才算“尽孝”呢?咱们一起读下面的话。
文言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尽孝。孔子说:“现在人们认为的孝,是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五、巩固与练习
(一)再读一遍;
(二)小火车接龙;
(三)测试题
1.填空题
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有的同学嫌父母唠叨,甚至顶撞父母,你觉得这样做对吗?弟子规中这样教导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讨论
桌子上的花瓶被淘气的小花猫碰倒后摔碎了,妈妈回家后误以为是你打碎的,批评了你。这时你该如何做呢?
六、展示成果(背诵原文)
七、老师总结以及布置作业(实践《弟子规》)
(一)总结:
小朋友们知道在生活中如何“行孝”了吗?父母呼应该怎么做?父母命应该怎么做?父母教,如何做?父母责,该怎么做?强调除了对父母要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以外,对待所有的长辈像老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要有相同的恭敬之心,要进一步做到老师呼、爷爷奶奶呼应勿缓才行。
(二)布置作业:
1.给家人或者朋友讲讲我们今天学的故事。
2.吃饭时为母亲盛一碗饭,或者为父亲倒一杯水。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摆放碗筷、洗碗、擦桌子、扫地、倒垃圾。洗衣服、晾衣服、打扫房间;浇花、买菜、学做饭;为父母捶背、按摩、倒洗脚水。可以根据情况任选一样来做。